酷知吧

位置:首頁 > 生活 > 

十七孔橋起源

生活3.19W
十七孔橋在哪

十七孔橋在北京市海淀區新建宮門路19號頤和園內。十七孔橋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1795)建,是園內最大的石橋。 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卧波。

十七孔橋在北京市海淀區新建宮門路19號頤和園內。十七孔橋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1795)建,是園內最大的石橋。 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卧波。

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鼉偃月”,南面書“修蝀凌波”,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十七孔橋在哪 十七孔橋起源

  十七孔橋起源

十七孔橋的橋洞為什麼要建十七個孔?因為橋正中的大孔,從橋兩端數來正好是“9”,而“9”被稱為極陽數,是過去封建帝王最喜歡的吉利數字,所以將橋建成17孔。頤和園十七孔橋是一座長150米的17孔聯拱大石橋,飛架於南湖島和廊如亭之間。乾隆時仿著名的盧溝橋所建。

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計544只,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的東邊有一尊鎮水銅牛。鎮水銅牛位於昆明湖的東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態生動、形似真牛著稱。清乾隆二十年(1755)用銅鑄成,稱為“金牛”。

據傳是為鎮壓水患而起。牛背上還鑄有由乾隆帝撰寫的80個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銘文為:“夏禹治河,鐵牛傳誦。義重安瀾,後人景從。制寓剛戊,象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鼉黿。此昆明,瀦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悠永。巴邱淮水,共貫同條,人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西海。敬茲降祥,乾隆乙亥。”

標籤:十七孔橋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