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舌尖上的中國1》的觀後感怎麼寫

教育2.7W

在《舌尖上的中國》裏,中國美食更多地是以輕鬆快捷的敍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下面一起來看看《舌尖上的中國1》的觀後感怎麼寫。

《舌尖上的中國1》的觀後感怎麼寫

《舌尖上的中國1》的觀後感範文(一)

暌違一年,在萬千吃貨翹首以盼中,姍姍來遲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於與大家見面,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再次迅速躥紅。我雖未以吃貨自居,怎奈朋友圈已被“舌尖”刷了滿屏,終於還是沒有戰勝湊熱鬧的好奇心,開啟了“美食之旅”。

空靈的鏡頭,精緻的畫面,醇厚的旁白和吻合情境的背景音樂,讓我驚歎紀錄片竟有如製作精良的傳統文化電影!各種樸素低調的美食撲面而來,大有一番“大隱隱於平凡生活”的奇妙況味,讓人味覺神經條件反射般活躍的同時,不由多思考一點。

“不論我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第二季第一集《腳步》在最後充滿了哲學味道的旁白中劃上句號,讓人意猶未盡。

然而在鏡頭漸行漸遠之際,我卻有了別樣的感受,《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系列名字取得太好,觀眾嘩嘩然追慕着“舌尖”而去,蜂擁徜徉在這美食的博覽會之中,卻發現原來講述的終究還是關於“中國”的故事,是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生活、生存、奮鬥的剪影,是個體在時代浪潮裏的無奈與妥協,是平凡人對未來的迷茫與希望。

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最甜美的酥油蜂蜜,更是兄弟之間的親情友愛,是對生命中原始渴望的追求,這樣的情感,樸素卻動人。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鹹豆花的鄉土味道,更是人生路上相互扶持的夫妻之愛,他們沒有玫瑰花與巧克力的浪漫形式,而那一幀令人莞爾的“君愛妻”恰是風雨生活一路同甘共苦、默契包容的最好詮釋,這樣堅實而温厚的愛,亙古而雋永。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令人垂涎的海味,更是父母徹夜顛簸在浪尖討生活的不易,是半世辛勞照拂子女安穩成長的良苦用心,無私奉獻的父母之愛,無言更偉大!

在這裏看見了令人動容的情感,也看見了時光迭代的辛酸無奈。寡居的鰥夫,在暮色火光之中獨自以美味慰勞自己,只是美味無人分享會不會也減了滋味,老有所依何時從願景化為現實?那個倚着窗子獨自流淚的苗族女孩,是留守兒童羣體的小小縮影,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是不是人生記憶的缺憾?何以送別,唯有家鄉味道與眼淚。她説:“我沒有辦法讓他們留下來。”道出的是所有留守兒童的矛盾與心酸。麥客的生存空間正在一點點被現代化收割機蠶食殆盡,這個曾經輝煌的職業已近日暮,那些回鄉的麥客的故事,讓人覺得不甚唏噓。後來看到媒體報道馬萬全的故事,丟下鐮刀的馬萬全説不割麥了,想去打工。看!他們從來沒有放棄,仍在為生活一路打拼!

在這裏,不僅僅是美食色香味,更是人生百態、悲歡離合和嘗不盡的酸甜苦辣。所以,我覺得將它定義為美食紀錄片實在太過草率,他們只是以美食的名義,説中國人的生存百態。因美食之名,行的是人文情懷的呈現,帶來的是觀者對祖國各地美食的追捧和對社會人生的思考的連鎖反應。

我雖未有相同經歷,卻時時因相同情感引發了共鳴,而潸然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1》的觀後感範文(二)

2012年5月,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部與飲食有關的紀錄片。播出之前,並沒有人對這部片子寄予厚望。因為整個拍攝在資金、技術、經驗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約,相關的宣傳也寥寥無幾。

然而隨着片子的播出,那些誘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懷、豐富的飲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觀眾,成為人們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優秀紀錄片。其實,這部片子我們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

很多人將這部片子的成功,歸結於中國人對於飲食文化的喜愛:食物的滋味不僅僅侷限於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載幾代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傳統、風俗文化,它反映了人們的偏好,也反映着人們的性情。人們之所以對飲食的話題樂此不疲,除了滿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人間百態,家常世情。

誠然,將飲食作為拍攝的視角,是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處。但是,沒有攝製團隊背後的付出,也很難有製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裏,導演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內容,向觀眾們展示了這部深受歡迎的紀錄片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在我們的想象中,拍攝美食節目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尋遍祖國大好河山,品嚐名揚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訪幾近失傳的民間祕製。但真實的情況是,為了拍攝到最為壯觀的捕魚盛景,攝製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嚴寒;為了記錄下葡萄成熟最新鮮的一刻,他們隻身穿越酷熱乾旱的荒漠;為了尋找難得一見的野生食材,他們更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除了旅途的艱辛、環境的惡劣,攝製組還面臨着各種技術上與設備上的問題。為了能更好地呈現壯觀的全景,團隊反覆調整航拍的方式,克服技術條件的限制,精益求精。我們看到的每一幀精美的畫面,就如同新鮮的食材,只有經過千萬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終才能呈現給觀眾一道生動的文化大餐。

觀看這個紀錄片的花絮,讓我感觸頗深。攝製組的一位導演曾説:“一切成功的祕密,都來自於笨拙的探索。”做好一道菜是這樣的,拍好一個片子也是這樣的。其實,在我看來,做好任何一個工作都需要不畏艱辛,反覆嘗試。

我們都知道煤炭行業目前處於相對低迷狀態,市場供過於求,企業效益下滑。面對這種嚴峻的行業形勢,許多人工作的積極性也大不如從前。實際上,我們不能僅僅因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對工作的動力,失去對企業的信心。越是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下,越不能選擇消極逃避。不論是處於生產一線的員工,還是在管理崗位上的員工,都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反覆摸索,精益求精,改進優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效率;學會如何解決工作中的難題,應對各種壓力,這樣我們才能在崗位上有所收穫,幫助企業從細節提升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最終使企業走出低迷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