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登飛來峯典故

教育2.64W

出自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登飛來峯》,詩的第一句中寫峯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賞析  登飛來峯典故

《登飛來峯》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賞析  登飛來峯典故 第2張

譯文

登上飛來峯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爲自己站在飛來峯的最高層。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賞析  登飛來峯典故 第3張

登飛來峯典故

“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運用了典故。

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矇蔽。如陸賈在《新語·慎微篇》中寫道:“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李白在《登金陵鳳凰臺》寫過:“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意思是:那些悠悠浮雲總是遮蔽太陽的光輝,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讓人內心沉痛憂鬱。表達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爲我站得最高,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