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學貴有疑體現了哪種精神

教育1.87W

“學貴有疑”直接體現要善於發現問題,經常對問題進行質疑,並能提出自己的觀點,需要批判的精神和質疑勇氣。學貴有疑的意思是學習貴在提出疑問。學貴有疑出自明代陳獻章勸導學子的一句話。整句為: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學貴有疑體現了什麼精神 學貴有疑體現了哪種精神

學貴有疑名言背景

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陳獻章參加鄉試獲第九名,時年20歲。次年入京參加禮部會試,中副榜,選入國子監讀書。景泰二年(1451年)再次參加會試,又落第。但陳獻章對於追求學問卻始終鍥而不捨。

27歲那年,他聞説撫州臨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學者康齋先生(原名吳與弼),學識造詣很高深,讀透了朱熹編輯的《伊洛洲源錄》之後,還精究宋、明理學的源流,明聖人之道,復孔、孟之傳。

陳獻章為了拜訪名師,不怕長途跋涉,越庚嶺,過梅關,抵達贛州(今江西省)。他先順贛水而上,經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陸路來到崇仁縣,終於找到那位棄官不做,寧願在家講學的吳與弼先生。

吳與弼治學很嚴,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態度上必須專心一致,不容精神渙散,思想要集中,靜時修養,動時省察,務使內心湛然虛明。陳獻章見了很受啟發,得益不少,但對於吳與弼關於《易經》的分析,陳獻章未得滿意。

第二年,他就拜辭吳老先生迴歸江門白沙村,在小廬山麓之南,建築成一間頗具規模的書舍,題名“春陽台”。從此,陳獻章一心隱居,專心讀書,足不出户。為了減少對他的干擾,家人就在牆壁鑿了個洞,飲食衣服,均由此洞遞進。

陳獻章隱居春陽台苦讀經典著作,探討先人哲理,經過十年苦學,靜坐冥思,舍繁取約,把握心與理吻合的關鍵,學問與修養,獲得飛躍的進步。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陳獻章決定在春陽台設館教學,鄉村鄰邑的學生慕名而來。

學貴有疑體現了什麼精神 學貴有疑體現了哪種精神 第2張

學貴有疑作者簡介

陳獻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字公甫,別號石齋,廣東廣州府新會縣(今江門市新會區)白沙里人,故又稱白沙先生,世稱為陳白沙。

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古琴家。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被後世稱為“聖代真儒”、“嶺南一人”、“嶺學儒宗”。

陳獻章出生於廣東新會都會村,10歲隨祖父遷居白沙村。二十歲那年春天考中秀才,同年秋天考中第九名舉人。正統十三年四月考中副榜進士進國子監讀書。

景泰二年會試落第後拜江西吳與弼為師,成化二年復遊太學入京至國子監,以《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詩而名振京師,祭酒邢讓驚為真儒復出,讓陳獻章作吏部文選清吏司歷事。後辭官回到新會白沙,聚徒講學,四方學者慕名而至。

成化十九年,明憲宗授以翰林院檢討而放歸。陳獻章自此便居鄉講學,屢薦不起。萬曆初,從祀孔廟,追諡文恭。著作後被彙編為《白沙子全集》。

標籤:學貴 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