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説》讀後感怎麼寫

教育1.39W

現在很多大學生特別是在大學城的大學生,每天空虛無聊,不知每天日子不知如何打發!不學無術還牛烘烘無比,真的很無語。看了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説》感觸良深,那麼《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説》讀後感怎麼寫呢?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説》讀後感怎麼寫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説》讀後感怎麼寫(一)

蔡元培接任校長之前,北京大學還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習氣濃厚的學府。初辦時所收學生都是京官或貴族子弟,這些人上學只是為了升官發財,對研究學問沒有什麼興趣,只不過是混資歷,找靠山。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學生進入大學應為求學,而非僅僅達到做官發財的目的。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實行“選科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影響全國。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於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苟能愛惜光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

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己潛修。以後所印講義,只列綱要,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行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實用。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説》讀後感怎麼寫(二)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並做了此篇著名的演説,對北大,乃至整個中國的現代教育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他的演説告當時學生以“三事”。一曰抱定宗旨:即研究學問而非做官、致富。二曰砥礪德行,即學生要束身自愛,以身作則,不同乎流俗,不合乎污世。三曰敬愛師友,以誠相等,敬禮有加。以上“三事”,構成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即是他一生躬行的辦學理念。第一事裏即包含了精神獨立、學術自由的理念。第二事裏包含了以德治校的思想,第三事藴含了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的禮儀觀念。

在他闡明以上三觀點時,他也鍼砭時弊,對求學為升官、致富和風俗日偷、敗德毀行的風氣進行了斥責。作為一個智者和先行者,近百年後,他的思想和實踐,仍對今日的中國教育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大學是一個為社會成長思想、產生知識地地方,對學術的崇尚,對學術獨立和自由的追求,是大學區別於其它類學校和行業的本質所在。向學生傳播追求學問和學術精神的價值觀念,是大學教育的立足點和社會使命。今日的大學辦學理念應時刻以此為準繩。

他的第二、三個觀點,體現了中國教育和文化的民族特色、歷史特點。這是民族前途發展的要求,也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要求。今天大學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仍關乎國家、社會的強盛發展、文化的傳承進步。就大學而言,修德和知識文化建設在大學教育裏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崇高的德行教育是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保證。

就大學教育職能而論,為社會培養人才、為未來培養人才一為本校和當下培養學生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就當今中國的大學而論:大學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都是一個現實而統一的關係。蔡元培的辦學思想永遠應該成為我們的大學加強社會責任、約束辦學行為的精神指針。

關於《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説》讀後感怎麼寫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