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春蠶》讀後感怎麼寫

教育2.86W

讀完一本書以後,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下面一起來看看《春蠶》讀後感怎麼寫。

《春蠶》讀後感怎麼寫

《春蠶》讀後感範文(一)

短篇小説《春蠶》是茅盾著名的“農村三部曲”之一,(其它兩篇為《秋收》和《殘冬》),寫於1932年11月1日。組成“農村三部曲“的三篇作品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共同生動地反映了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農村的破產,指出農民中人有組織起來實行武裝鬥爭才有出路。

老寶通的形象:相信靠了自己的勞動可以挽回厄運,具有鮮明的愛憎觀念,他對勞動有着深沉的愛,對帝國主義及國民黨有着無比的憎。這種樸素的階級意識,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刻苦和反抗壓迫的精神。思想落後保守。對現實的急劇變化無法理解,他便求之於菩薩鬼神。反映出了小生產者的思想的侷限。老寶通的形象的深刻性在於説明了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重重壓迫下,小生產者希冀以自己誠實的勞動換取生存是不可能的。

多多頭的形象:具有反抗性格的農民形象。他沒有老寶通那樣憂愁、固執、和迷信,他對生活充滿興味,他是樣那快活,爽朗。在《秋收》和《殘冬》中,多多頭反抗性格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終於走一了武裝鬥爭的道路。多多頭的形象意義在於表明了帝國主義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舊中國農村中的貧苦農民從災難中覺醒過來,走向反抗鬥爭,暗示着在國統區崛起的農民的自發武裝鬥爭必定走向自覺的鬥爭道路。

《春蠶》則從容不迫而且相當簡練地展示了眾多的人物和曲折的情節,揭示了深廣了社會風貌,表現了鬥爭的主題。

《春蠶》讀後感範文(二)

上週拜讀了矛盾的《春蠶》,內心感慨萬千。

《春蠶》講述了老通寶一家經過一個春天勤勤懇懇的養蠶,收穫的繭子也頗豐。但由於戰事的影響。繭廠的大門緊鎖,老通寶一家不得不吧繭子送到無錫去賣。但市價壓得很低,以致他家不得不賠本賣了那些上好的繭子。到最後,還賠了一塊桑田。揭露了帝國主義反動派,資本家以及地主重重壓榨農民的罪惡。指出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壓迫下中國農村加劇破產以及農民反抗性日益增長的過程。同時,又明確指出造成豐收災難這一現象的極流是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反動統治。

老通寶是小説的重要人物,他忠厚倔強,有發家的志氣。相信勤勞就有生路,因此賣盡力氣,拼命掙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養蠶事業中去。為買桑葉,他抵押了最後的田產。為了照顧好“寶寶”,他們全家忍餓失眠幾日幾日得守侯在蠶房。然而“豐收或災”,帶來的並不是富裕和幸福。而是更可怕的貧困和災難。蠶絲跌價,債務加重。他因此氣得生了重病。老通寶身上又有落後保守的一面,他相信命運和鬼神虔誠得遵守養蠶的的一切禁忌,這使他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終於成為悲劇性的人物。作者通過他的悲劇命運,説明了單靠勞動要想擺脱窮困生活在舊社會是絕對不可能的。

老通寶固執的認為繭廠能開,説明了舊時代農民的頑固心理和對現實的盲目、不瞭解,對國家未來的不關心,是典型的封建農民形象,他對“陳老爺”家的敗認為是“長毛鬼”在陰間告了狀,説明了封建農民階級的封建迷信思想濃厚,對社會現實沒有深刻的認識,這也就是舊社會農民的可悲之處,令人痛心。

小説反映了30年代初期農村經濟凋敝、農民豐收成災的殘酷社會現實。作品不但有真實的現實描寫,也通過老通寶對自己過去的回憶,從一個老農民的視角展示了中國近代農村的衰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