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張家界陽戲的簡介是什麼

教育7.02K

張家界陽戲起源於清中葉,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於北路陽戲。演唱特點為“金線吊葫蘆”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聲相結合,唱詞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下面一起來看看張家界陽戲的簡介是什麼?

張家界陽戲的簡介是什麼

1、起源:張家界陽戲起源於明末清初,悠久的巴楚文化藝術和多姿多彩的民間音樂歌舞,以及湘鄂渝黔邊區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張家界陽戲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張家界陽戲發祥於永定十三都,即今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子埡鎮犀牛潭一帶,當時還沒形成一個劇種,只是民間的草台戲,也就是由民間音樂組合起來。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張家界陽戲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戲劇體系,有較為固定的唱腔,有激情悲憤、先聲奪人的導板,長吁抒事的正宮,歡快輕鬆的悦調,滑稽詼諧的金錢調等十餘種。陽戲的得名有兩種説法,一是種“陽春”的人(指農民)演的戲,稱為“陽戲”;二是因為儺戲與陽戲同班演出,儺戲是為娛樂鬼神而演,稱“陰戲”,陽戲顯然也有還儺願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陽戲,主要是娛人,故稱之為“陽戲”。最初儺戲是鄉民們為驅鬼除疫,祈福納吉而演出,有神聖的請神儀式,儀式後有戲劇故事演出,以後日漸向世俗化發展,祈福敬神娛神的目的性逐漸削弱,娛人自娛的功能漸漸加強,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宗教迷信色彩。陽戲就是在這種儺儀、儺祭、儺願戲乃至民歌的演繹中不斷進化脱穎而出,至清朝中葉臻於成熟,生旦淨末醜行行齊備,音樂唱腔、表演程式、化粧、道具等已達到戲劇要素之所需。

2、張家界陽戲的唱詞以張家界方言為主,它的特點是平仄音分明,兒化韻較多,陰平、陽平、上、去、入五聲俱備。陽戲的唱腔屬民歌體結構,主要有十八調,其中又分正調和小調。正調以正宮調為主,另有蛤蟆趕釣、金錢調、小丑調、陰調、慈悲調、北河調等。男女不分腔,已形成導板、滾板、散板、叫喊、哀子、一流、二流、三流、流水等板式變化,其特點是“真假聲相結合”的唱法;小調的演唱方法大部分保留原始民歌的特點,常用的有男磨子歌、女磨子歌、蘚草歌、香燈調、梁山調、觀花調、算命調、猜猜調、十打、唱古人、二十八宿、大四平三流等。

3、張家界陽戲的傳統戲有100多出,代表劇目有《桃花裝瘋》、《白羅裙》、《劈山救母》、《生死牌》等。新編古裝戲《桃花裝瘋》,絲絃戲《秋江》,儺願戲《觀花》及創作新劇目《上高爐上·紅旗飄》等。

4、根據藝術風格的不同,陽戲可以分為北路和南路兩個藝術流派。歷史上,南路陽戲流行於吉首、瀘溪、鳳凰、麻陽、懷化、芷江、黔陽、會同、新晃、漵浦以及貴州的鬆桃、銅仁、玉屏、天柱、錦屏、黎平等縣市、北路陽戲則流行於沅陵、古丈、永順、大庸、桑植、龍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鶴峯、來鳳,重慶的酉陽、秀山等縣市。陽戲還曾經以縣定名,按照流行的縣市名稱,稱為大庸陽戲、吉首陽戲、鳳凰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黔陽陽戲等。

關於張家界陽戲的簡介是什麼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