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怎麼寫

教育9.43K

《巴黎聖母院》書中講述了一位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達爾被一個邪惡又有名氣的副主教迫害。那麼《巴黎聖母院》讀後感怎麼寫呢?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怎麼寫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怎麼寫1

小説的故事發生在15世紀的巴黎,情節線索的中心地點是巴黎聖母院。

主人公加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西(賽)人的棄兒,生來就畸形:獨眼、駝背、跛足。吉卜西人偷偷地拿他換走了雷姆地方一個婦女的小女兒阿涅。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收養了加西莫多,在成年後讓他在聖母院裏當敲鐘人。由於長年敲鐘,他的耳朵又震聾了。加西莫多忠於職務,對副主教極為崇敬,唯命是從。

一個節日的晚上,副主教指使加西莫多去搶吉卜西少女愛斯梅哈爾達,被國王衞隊撞上,隊長法比救下少女。次日加西莫多被判了刑,在格雷勿方場鼓台下被鞭打示眾。加西莫多痛苦萬分,要求喝水。副主教看見後悄悄溜走,吉卜西少女卻大膽地送水給受刑的加西莫多喝。可憐的敲鐘人從此對她感激不盡。

原來吉卜西少女正是被流浪人偷走的阿涅。她年輕、美麗,能歌善舞。節日晚上被衞隊長法比救下來以後就愛上了他,約定相會。這事被副主教得知,跟蹤法比,藏在他們幽會的地方,並在法比和愛斯梅哈爾達互訴愛慕時,用匕首刺傷法比,自己溜走。嚇昏過去的愛斯梅哈爾達被逮捕,法庭控訴她以妖術謀害國王侍衞的罪名,又用酷刑逼她認罪,從而她絞刑。在獄中副主教一再向愛斯梅哈爾達表示,只要她肯愛他就能免死。

但少女堅定地愛着法比,副主教惱羞成怒,宣佈執行絞刑。行刑的前一天,愛斯梅哈爾達跪在聖母院門前執行懺悔儀式。突然,加西莫多衝出來抱起少女跨進聖母院的門檻,高喊:“聖地!”衞隊、獄卒和圍觀的人羣都不敢行動,因為根據當時的宗教法規,凡在教堂內的人都應受到上帝保護,即shi犯了死罪,也不得逮捕。加西莫多把愛斯梅哈爾達藏在最高塔樓的小房間裏,拿自己的食物、被褥送給她,每夜守衞在她的房門口,對她百般愛護。不久副主教找到了這個藏身之地,夜間潛入室內,想少女,被守衞的加西莫多發現未遂。

流浪人得知愛斯梅哈爾達被無理死刑,都非常憤怒,他們各自武裝起來,一路衝向法院,一路包圍巴黎聖母院。但熱愛吉卜西女郎的加西莫多,因為是聾子,誤以為他們是來追捕她的敵人,在教堂頂上拋下用來修理房屋的各種建築材料,造成流浪人的大量傷亡。國王路易十一雖然不喜歡宗教勢力,但又懼怕人民起來,派出軍隊去鎮壓。

副主教趁機騙走愛斯梅哈爾達,把她拖到鼓台前,逼她選擇:或者上絞台,或者答應愛他。少女卑視他,寧死不屈。副主教把她拖到“老鼠洞”前,叫修女居第爾抓住她,自己跑去喊衞隊。

修女居第爾其實就是少女的母親。她在失去小女兒以後,帶着留下的一隻繡花小鞋跑遍各地尋找,在絕望的情況下皈依宗教,進了活棺材——“老鼠洞”,當了修女。當愛斯梅哈爾達看到那隻小鞋時,她也拿出裝在自己護身符裏的一隻同樣的繡花小鞋,於是母女相會。修女砸斷鐵窗欄,把失去了十六年的女兒藏進“老鼠洞”,母女倆沉浸在骨肉團聚的歡樂裏。這時被副主教喊來的監獄長和衞隊包圍了“老鼠洞”。母愛使居第爾產生了力量和智慧,她騙過了他們,使他們相信吉卜西少女已經逃走。但是當愛斯梅哈爾達聽到法比的名字時,忍不住衝出窗口,暴露了自己。於是母女被帶到刑場,女兒上絞架,母親慘死在絞架下面。

最後,加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的醜惡靈魂,把他從塔樓上推下去摔死後,找到愛斯梅哈爾達的屍體,緊緊地抱住它死去。

小説通過副主教的卑劣行為,非常有力地揭露了宗教的殘酷和虛偽。是束縛人性的宗教使他的愛情變成可怕的慾望,害了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場。作品還以加西莫多外形的醜來對照他內心的美。吉卜西少女愛斯梅哈爾達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體現了雨果心目中最崇高的感情和最美的形象。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怎麼寫2

作為一部浪漫主義長篇小説,《巴黎聖母院》裏面的對比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面目可憎的卡西莫多是全書最值得憐憫的人,而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又是全書最值得唾棄的人,這樣強烈而鮮明的對比確實是引人深思的,而結尾兩具相擁的骷髏也令我感歎世事多變。整本書的結局,不論是相擁的骷髏,還是被卡西莫多推下塔頂而死的副主教,無一不透露出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我看見這種善無善報但是惡有惡報的結局之後回味了很久,一開始有一種突兀的感覺,並且習慣性地去思考其他可能的結局(詳細的過程在後文),譬如如果當時卡西莫多沒有把副主教推下去,故事會如何發展,如果埃斯梅拉達沒有被絞死又會是怎樣的結局。會不會出現一種像童話一樣的完美的結局呢?比如美麗的埃斯梅拉達和醜陋的卡西莫夫最終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而可惡的克洛德終究受到了嚴懲。我想了很久,但是最後還是繞回到了原本的結局:卡西莫多把克洛德推下塔頂,埃斯梅拉達被絞死,兩年後被人發現的兩具相擁的骷髏。再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結局了。這似乎是一種偶然,但是又是一種必然,用套話來説的話,就是萬惡的封建統治註定了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是啊,已經是這樣浪漫的結局了,還要多奢求些什麼呢?畢竟不是我們科技發達思想開放的現代社會嘛。

我以封面裏面那隻青蛙的眼神思考良久,試圖尋找雨果埋藏在這些劇情下的線索,結果無非與網上的那些答案大同小異,就不在此贅述,經過無數先輩們的努力,大作家們的心思已經被猜的相當透徹了,並不需要我多費口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心裏的“哈姆雷特”是誰,只要不考試跟我也沒什麼關係。於是僅在此記錄一點個人的不成熟的觀點,事先聲明,只是個人的思考,雖然出發點是《巴黎聖母院》,但是難免有很多偏頗和脱離文本的地方,不喜歡這種形式的出門左轉網上有無數的美文等待您的鑑賞。

埃斯梅拉達應該是一個相當完美的人物了,善良純真,樂於助人,而且長得也很漂亮,如果是現在那似乎是一種很棒的狀態,但是在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這種美好的事物卻是註定會遭到摧殘的。於是我展開了大膽的想象,假設埃斯梅拉達沒有遭到摧殘,把她和副主教的身份調整到一個等同的地方會怎樣呢?可能的結果有幾種:一、埃斯梅拉達壓根就沒有成長為原本那種樣子的機會,最後可能是和副主教一樣的人物,畢竟人家副主教曾經也是個品學兼優風度翩翩的美男子;二、可憐的埃斯梅拉達成功保存了那種寶石一般的性格,但是依然無法逃脱悲慘的命運,就算是給她更好的地位也是一樣;三、幸運的埃斯梅拉達成功保持了她的性格並且逃脱了她悲慘的命運。接下來按照理科生的方腦闊思維,我試圖展開分類討論:

第一種可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難以從書中找到太多依據,全文裏唯一的依據大概就是副主教的墮落,最後也無非是多了一個副主教,因此此種可能我還是暫且按下不表。

第二種可能,豈止是客觀存在,我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是最大的;接下來説説依據:埃斯梅拉達為了拯救格蘭瓜爾承諾與她結婚,給予她更大的權利,無非也就是不至於用承諾結婚這樣的方式;為卡西莫多送水,至多是換成派下人去送,(雖然我還是覺得她會親自送),而且以埃斯梅拉達的性格而言,恐怕可為的事情大大增加了,那麼卡西莫夫也就會有更多的可能;愛上菲比斯,被克洛德愛上,這個很難説會有什麼改變,甚至更高的地位可能還會帶來更多的苦惱,菲比斯和克洛德只是一種代表而已,他們的背後還有千千萬萬地位比他們高或者比他們低的存在,依舊會推動劇情按照原向發展。如此看來,如果按照這種可能,劇情的結尾與原文是沒什麼出入的。

第三種可能,這種可能中我們需要充分考慮埃斯梅拉達一切可以用來規避壞的結局的資本。她的地位?不行,更高的地位並不會降低困難的難度,只不過把一種困難換成其他的類型,比如這一次愛上她的就是主教不是副主教,比如高層那些齷齪的勾當;她的純真善良?難道靠那些麻木的人民拯救她?或者指望某個善良的更高階層的人?不大可能;她對愛的執着?那不是繞回去了嘛;好,這種可能基本排除。

饒了一大圈,還是回到了原地,同理,我設想過改變其他人的人設,結局也是這樣,那麼我幾乎可以確定地説了,故事的結局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套話説得沒錯:萬惡的封建統治註定了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由此,我回想起我國封建社會的變遷史,似乎有一個怪圈:反抗壓迫的人最終成了新的壓迫者,反抗權威的人最後成了新的權威。歷史好像總是這樣陷入了無窮迴圈,我們花了幾千年的時間從這個怪圈逃脱出來,但是依舊難以完全擺脱這種現象:舊的權威的倒下總是伴着新的權威的出現。仔細對照的話,不難看出《巴黎聖母院》裏那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世界裏,似乎也潛藏有這樣的不安定因素,墮落的克洛德可謂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文中受到迫害的人,受到讚美的人,變革之後又會是怎樣?善良的人是否會變邪惡,受到唾棄的人是否又會浪子回頭?我想問問雨果是否想過以克洛德的視角來描繪這個世界,那樣做會不會有更新穎的視角?是否有想過更後面的“結局”,而不只是滿足於一個浪漫主義的結束?我想問問,可是雨果已逝,一切都只有存在於我的想象中了。

或許我一個半大的孩子的幼稚思想沒什麼價值,可是留下這些疑問和遐想在這裏,説不定未來的我能夠明悟呢?

關於《巴黎聖母院》讀後感怎麼寫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