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艾灸有什麼歷史

教育2.58W

艾灸,簡稱灸療或灸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條,艾柱,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那麼艾灸有什麼歷史呢?

艾灸有什麼歷史

1、“灸”字,在現存文獻中,以《莊子》最早提及。如《莊子·盜跖篇》載孔子勸説柳下跖,碰了個大釘子,事後對柳下季説,“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於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簡(法律文書)《封診式·賊死》中載,“男子丁壯,析(皙)色,長七尺一寸,髮長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義,訓為灸灼。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陰陽十一脈灸經》(以下簡稱《陰陽》),《足臂十一脈灸經》(以下簡稱《足臂》)、《脈法》、《武威漢摹醫簡》中均作“久”字。“久”以後演變為“灸”字。漢代許慎《説文解字》曰:“灸,灼也,從火”。從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證,現代胡厚宣認為,“我釋牀,亦即庥字……字當象一人卧病牀上,從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現。康殷認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2、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在170萬年前,雲南元謀人就已開始用火。陝西藍田人在100萬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跡,北京周口店人在50萬年前已經掌握了用火的方法,並已能保存火種。《莊子·外物》載:“木與木相摩則燃”,《繹史·大古第一》載:“燧人鑽木取火,炮生為熟,教人熟食”。人們在百萬年的加工石器的過程中隨時都會出現摩擦生火的事例,從鑽木、刮木等生產實踐所引起的燃燒中,逐漸獲得了有益的啟示,終於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種簡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國有些少數民族地區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聰人鋸竹取火,黎族鑽木取火等。火的發現和使用跟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火的掌握既可使人類躲避猛獸的侵襲,可以熟食,又可抵禦嚴寒酷冬的惡劣氣候,還可將樹木等用火燃着後灸於患處,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3、灸的材料的發展,在實踐過程中,對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選擇,至《黃帝蝦蟆經》已載有鬆、柏、竹、橘、榆、幟、桑、棗等八木不宜作為灸火之説,因為其對人體有所傷害,所以逐漸被淘汰,但桑樹灸在後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瘡易瘥,但艾葉薰灸則療效最著,故以後才逐漸多用艾葉來代替其它灸療。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

4、灸的適應症灸療,起初主要是用於治療寒症的。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燒的,謂之灸焫”,用這種燒灼療法治療“藏寒生滿病”是頗有療效的,以後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左傳》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載,晉景公病,延秦國太醫令醫緩來診,醫緩説,“疾不可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治焉”。“攻”即是灸法,“達”即是刺法。

5、艾灸療法起源於—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採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茛傳釋:“艾所以療疾”。從遠古時代實際臨牀運用早於文字記載的特點來看,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18載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以此印證,我國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慾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6、艾灸歷史源遠流長,縱觀艾灸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里程,第一個是傳統艾灸,第二個是現代艾灸,不論是傳統艾灸還是現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點、優勢和不足之處。傳統艾灸有效,但有煙,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專業人士);現代艾灸,雖無傳統艾灸之弊病,但療法單一,有時好轉反應太強烈,使有些客人難以承受,這正是其單一療法的侷限性所造成。

以上就是對於艾灸有什麼歷史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