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什麼意思

教育2.55W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的意思: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隻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該句出自《呂氏春秋·自知》,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掩耳盜鈴”,意思是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後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是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的意思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什麼意思

  《呂氏春秋·自知》原文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呂氏春秋·自知》註釋

1、範氏之亡也:範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亡,逃亡。

2、鍾:古代的打擊樂器。

3、則:但是。

4、負:用背馱東西。

5、錘(chuí):槌子或棒子。

6、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謬。

9、惡(è):害怕。

  《呂氏春秋·自知》譯文

範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揹着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隻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呂氏春秋·自知》賞析

《呂氏春秋·自知》是一則捂住耳朵偷鐘的寓言故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這則寓言故事,從一“得鍾者”“欲負而走”到“鍾大不可負”而“以錘毀之”,“鍾況然有音”又“恐人聞之而奪己”,於是“遽掩其耳”。事情發展的順序很清楚,人物的舉動也很鮮明,讀時要深入思考其中藴含的教育意義,懂得自欺欺人的行為是愚蠢的。

“掩耳盜鐘”這一成語又作“掩耳盜鈴”。鍾和鈴,從前都是樂器,但鍾已淘汰,鈴卻在日常生活中常見,這就是“掩耳盜鐘”演變為“掩耳盜鈴”的原因。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的意思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什麼意思 第2張

  《呂氏春秋·自知》創作背景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夕。

  《呂氏春秋·自知》作者介紹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衞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衞國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為秦國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

早年經商於陽翟,將秦國質子異人帶回秦國,扶植其成為秦莊襄王后,被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户。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衞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説,“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掩耳盜鈴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有個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願勞動,見到別人的財物,總要想辦法弄到才心安。

有一天,他聽説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範氏,便急忙趕到範氏家去,想趁亂撈點兒油水。誰知範氏家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被洗劫一空,他好不懊惱,真後悔白跑這一趟。

突然,他發現院中柴堆裏露出一片亮光,便走過去,扒開橫七八的柴火一看,原來是一口大鐘。他仔細審視了一番,斷定這口大鐘是用上等的黃銅做成的,不禁喜出望外,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條縫。他迫不及待地去背鍾,可是那鍾又大又高,沉甸甸的,不要説背了,連移動一下都不可能。

眼看快到手的東西不能據為己有,他急得團團轉。就在這時,他在院牆腳看見了一把大鐵錘,心裏頓時有了主意,高興地自語道:“真是天助我也。”他忙不迭地掄起鐵錘,想狠地割大鐘砸下去,想把大鐘砸成碎塊,然後再用麻袋裝回去。可是,大鐘發出的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並且,那“嗡嗡嗡”的餘音久久地在院子上空迴盪,把他的耳朵都要震聾了。他很害怕別人聽見了鐘聲會跑來搶他的鐘,就趕快用雙手緊緊捂住自己的耳朵。於是,他聽不見鐘聲了。

他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一定聽不見,就放心大膽砸起鍾來。每砸一下,都要用雙手括住耳朵,待鐘聲響過後,才鬆開手再砸。這樣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標籤:恐人聞 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