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生活 > 

其邊界線和概念是什麼?

生活2.44W

春運將至,出行旅遊迎來高峯,用3個賬號,買同一趟航班、同一艙位機票,價格各有不同,最多相差900多元……有網友近日分享在某平台的購票經歷,引發廣泛關注。還有記者親測,在都沒有使用任何優惠券的情況下,黃金會員賬號比普通會員還貴。

網友爆料,2月7日鄭州飛往珠海的航班,不同手機、不同賬號搜索該航班顯示出不同價格。

對此,有平台迴應稱,不排除為代理商價格投放錯誤或賬號領取過大額優惠券所致;有的表示是網絡波動、系統異常或設備差異等原因造成的。令人無奈的是,眾説紛紜,消費者和監管機構都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近年來,消費者對網絡平台利用大數據“殺熟”的吐槽和投訴,以及相關討論,其實一直就沒有斷過。但是目前沒有平台承認過“大數據殺熟”,甚至關於“大數據殺熟”,至今未見一個權威的定義和定性。這樣一種“模糊性”,或是該現象在治理上的尷尬狀態的一個縮影。

“大數據殺熟”引起爭議 其邊界線和概念是什麼?

不得不説,與現實中的物價制度不同,網絡上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構成,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呈現出更加動態乃至一定隨機性的特點。如優惠政策投放的不對稱,基於大數據“畫像”的差異化營銷,平台的實時價格調整等,都會在客觀上讓不少消費者留下“殺熟”的觀感。

考慮到平台經濟的特點,要完全遏制這一現象是不現實的,也未必符合平台經濟的發展規律。但是,不管是基於何種操作帶來的價格變化,至少該有明確的標準,讓消費者能夠有準確預判,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到平等、公平、誠信的市場交易氛圍。

舉個例子,不少消費者都有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體驗:只要多查詢幾次,機票價格就會發生變化,甚至同等條件下,不同的手機品牌刷出來的價格也會不一樣。在無“看得見”的標準和形成機制的説明下,這樣的現象顯然只會強化消費者對平台基於不同身份予以區別對待的懷疑。

對於“大數據殺熟”的規制,有必要回到一個源頭性問題,那就是各平台對於用户大數據的採集和利用的邊界感。

“大數據殺熟”引起爭議 其邊界線和概念是什麼? 第2張

比如,哪些數據是可以被用來作為用户“畫像”的?什麼情況下,平台基於用户“畫像”對不同消費者實行差異化定價才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不是“大數據殺熟”?在個人信息保護日益受到重視,且相關法律法規也不斷完善的今天,這些問題應該有一個答案。也就是説,爭議“大數據殺熟”,首先要從釐清邊界和概念入手。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不該只是監管部門的事。平台有責任,也應該有動力去主動化解在消費者頭上的“大數據殺熟”顧慮,多一些能夠讓人信服的自證。這不僅有助於提升用户對平台的信賴度,而且還能影響到消費者和平台之間的關係。

要知道,處於模糊化乃至不可知狀態下的電商平台價格形成機制,弱化了平台與消費者的連接,也放大了平台對於數以億計的消費者的“操縱感”和“店大欺客”的即視感。這從平台公眾形象的構建、營造一個更健康的發展環境上來説,沒有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