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一鼓作氣的故事是什麼

教育5.57K

一鼓作氣原意是作戰擂響第一聲戰鼓時,士氣最爲高漲,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最早出自《左傳·莊公十年》,來源是一則歷史故事的成語,下面一起看看一鼓作氣的故事是什麼?

一鼓作氣的故事是什麼

1、春秋時代,羣雄爭霸,戰爭不斷。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魯莊公親自帶領軍隊前往長勺應戰。到了長勺,雙方擺開陣勢,準備大戰一場。

齊軍先聲奪人,首先擂響戰鼓向魯軍發動進攻。魯莊公正誰備出兵迎戰,誰知被主動請戰、陪同而來的曹劌勸住了,說:“大王,時機未到,等會兒再說。”

齊軍見魯軍毫無動靜,不出來應戰,便再一次擂響戰鼓,搖旗吶喊起來。魯莊公又想應戰,但曹劌仍然要他按兵不動。齊軍見魯軍還不出陣,便又一次擂起戰鼓,向魯軍挑戰。但曹劌還是叫魯莊公命令軍隊堅守不戰。

齊軍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士氣大減,十分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爲魯軍不會再打了,大家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鬆散開來。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

隨着雨點般的戰鼓響起,早就磨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齊軍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

戰鬥勝利後,莊公問曹劌:“剛纔爲什麼要等齊軍擂了三次進軍的鼓後,才能出擊?”

曹劌回答說:“兩軍交戰,士氣通常是取勝的關鍵所在。擂第一次戰鼓可致使軍上們振作起全部的精神,此時勇氣最盛;擂第二次戰鼓,士氣就稍微有些低落了;到擂第三次戰鼓時,士氣跟着便裒竭了。當時敵方軍隊擂第三次鼓時,已經顯出萎靡不振的樣子,我方軍隊才擂第一次鼓,恰逢精神振作、勇氣旺盛之時,因而能打敗他們。再說,齊國到底是個大國,大國在戰爭中很可能有出其不意的行爲,他們儘管說敗退了,也或許是以退爲進,我看到他們車輪的痕跡亂了,旗子也倒了,斷定他們的確敗退了,才請您下令追擊。”莊公聽完後,對曹劌更是信服有加。從此,對曹劌更加倚重。

2、這個成語的寓意主要有二。首先,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一鼓作氣、把握機會。正所謂“氣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氣,保持高度的熱情,並學會借力、借勢,才能將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地掌握要點。其次,在做事情時,策略永遠比蠻拼重要,好的時機也必不可少,並且應該注意觀察。

3、近義詞:趁熱打鐵、一氣呵成,反義詞:偃旗息鼓、一敗塗地。

關於一鼓作氣的故事是什麼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