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翻譯

教育2.84W

意思:對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答應許諾;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該句出自《弟子規》信篇,《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的意思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翻譯

  《弟子規》信篇原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説長,此説短,不關己,莫閒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弟子規》信篇翻譯

開口説話,誠信為先;欺騙和胡言亂語,不可使用;

話多不如話少;説話事實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不要講奸邪取巧的話語、下流骯髒的詞語;勢利市井之氣,千萬都要戒之。

沒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不知道真相的傳言,不可輕信而再次傳播。

對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答應許諾;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

説話時吐字清楚,語速緩慢;説話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不要當面説別人的長處,背後説別人的短處;不關自己的是非,不要無事生非。

看見他人的善舉,要立即學習看齊;縱然能力相差很遠,也要努力去做,逐漸趕上。

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行為,要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以警惕。

只有品德學識才能技藝不如別人,應當自我激勵,自我磨礪,自我提高。

如果是穿着飲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憂愁。

如果聽到別人的批評就生氣,聽到別人的稱讚就歡喜,壞朋友就會來找你,良朋益友就會離你而去。

聽到他人稱讚自己,唯恐過譽;聽到別人批評自己,欣然接受,良師益友就會漸漸和你親近;

不是存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

知錯改過,錯誤就會消失;如果掩飾過錯,就是錯上加錯。

  《弟子規》信篇註釋

1、詐:欺騙。

2、妄:胡言亂語。

3、奚:何,怎麼。

4、惟:只有,只要。

5、是:恰當,無誤。

6、佞:會説動聽的話。

7、的:鮮明,明白。

8、道字:説話吐字。

9、舒:流暢。

10、縱: 雖然。

11、躋:登,上升。

12、省: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13、戚:憂患,悲哀。

14、友:友直,友量,有誠信。

15、直諒士:正直誠實的知識分子。

16、非:用作動詞,做壞事。

17、辜:罪,罪過。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的意思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翻譯 第2張

  《弟子規》信篇賞析

《弟子規》信篇中把誠信作為評價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指標。“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儒家認為,在待人接物中,人們所説的每一句話,都要以誠信作為基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可輕易許諾。

  《弟子規》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儒家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儒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

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朝廷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範;另外,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薦舉山林隱逸,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開設明史館,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等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 。

李毓秀經過屢次科舉考試而不中後,放棄了對仕途的追求,轉而跟隨老師黨成遊歷四方,潛心學問,講學育人,最終走上了“著書立説,教書育人”的道路。在此過程中,李毓秀根據自身經歷,完成了《訓蒙文》。後來,賈存仁(一説賈有仁)對該文章進行了修訂並將名稱改為《弟子規》。

  《弟子規》作者介紹

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出生于山東濰縣(即濰坊市寒亭區)李家營村。李毓秀平生只考中秀才,以教書為主,從師黨成,遊歷多年,精研《大學》《中庸》等,且頗有建樹,後創辦敦復齋講學,聽眾很多,被人尊稱為“李夫子”,是清初著名的學者、教育家;著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