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永琰是指哪個皇帝

教育2.55W

永琰是嘉慶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年在位),年號“嘉慶”。

永琰是哪個皇帝 永琰是指哪個皇帝

  嘉慶皇帝生平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愛新覺羅·顒琰生於圓明園天地一家春。初名永琰,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2]顒琰自六歲學於兵部侍郎奉寬,從工部侍郎謝墉學今體詩。顒琰七歲的時候,到盤山行殿拜謁孝聖憲皇后,當時就很受乾隆帝的寵愛。十三歲的時候就能通讀五經。在侍學顒琰的名師中,朱珪最得崇信。乾隆帝曾先後立過三個皇太子。第一個皇太子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璉。乾隆認為“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乾隆即位後,親書密旨,立永璉為皇太子,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但永璉九歲時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璉病故後,又立皇七子永琮,但他兩歲時又因痘症早殤。所以皇十五子顒琰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朱珪赴福建學政任前夕,上五箴於顒琰,“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顒琰“力行之”,甚至在親政後,亦“嘗置左右”。少年時期的顒琰,學習成績頗佳,“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年長後,尤喜讀諸史、通鑑,居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顒琰被封為和碩嘉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顒琰被正式宣佈立為皇太子。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舉行禪位大典,顒琰即帝位。乾隆帝親臨太和殿授傳國玉璽。顒琰尊乾隆帝為太上皇。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頒詔天下,賜宴宗籓。立嫡福晉喜塔臘氏為皇后。

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發號施令,嘉慶帝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他懲治貪官和珅,肅清了吏治。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是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內憂外患此起彼伏,國內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統治危機出現。他繼續推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清朝落後世界大潮,留下千古遺恨。嘉慶帝學習先帝,勤於政事。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嘉慶皇帝評價

嘉慶帝與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兩個字,是嘉慶帝的主要性格特點。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南京簽約、聯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鹹衰世”。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為衰敗的歷史角色。

然而,嘉慶的平庸,並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白蓮教的起義,再加上乾隆晚年舉辦壽宴過度的奢華,使得嘉慶初期國庫空虛,所以説乾隆實際上是留下了個爛攤子給嘉慶。

嘉慶皇帝的二十多年統治,就在這一日日抱怨、迷惑、痛苦、尷尬中過去了。二十多年間,雖然經常心灰意懶,但是他從來沒有放鬆過權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還在不倦地處理政務。其實,這種勤奮已經成了一種慣性,成了一種“懶惰”着的勤奮。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實際上,他已經習慣於不動腦子,讓祖宗為自己動腦子。“體皇考之心為心,本皇考之治為治。”只要祖宗説過或做過的,他都依樣畫葫蘆地執行貫徹。

標籤:皇帝 永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