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翻譯

教育2.25W

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的翻譯:木蘭決定替代父親去服役,餵飽了馬後著上戎裝踏上行程。該句出自唐朝詩人韋元所作《樂府詩集》卷二十五《木蘭歌》。詩中謳歌了花木蘭的氣節情操和忠孝兩全的事蹟

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的翻譯 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翻譯

  《木蘭歌》原文

木蘭抱杼嗟,借問復為誰。 欲聞所慼慼,感激強起顏。

老父隸兵籍,氣力日衰耗。豈足萬里行,有子復尚少!

胡沙沒馬足,朔風裂人膚。老父舊羸病,何以強自扶?

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粧。

馳馬赴軍幕,慷慨攜干將。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襲燕支虜,更攜于闐羌。將軍得勝歸,士卒還故鄉。

父母見木蘭,喜極成悲傷。木蘭能承父母顏,

卻卸巾幗理絲黃。昔為烈士雄,今復嬌子容。

親戚持酒賀,父母始知生女與男同。

門前舊軍都,十年共崎嶇。本結兄弟交,死戰誓不渝。

今者見木蘭,言聲雖是顏貌殊。

驚愕不敢前,歎重徒嘻籲。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木蘭歌》註釋

1、抱杼嗟:握着織布的梭子歎息。

2、慼慼:悲傷的樣子

3、隸:屬於。這裏意為在……寫着

4、朔:北方

5、羸(léi):虛弱

6、扶:支撐

5、秣:音(mo)第四聲,喂牲口

6、易:換

7、干將:代指寶劍

8、朝:早上

9、屯:駐紮

10、渝:更改,改變

11、卻:除去

12、滅:泯滅

13、巾韝:音gou 第一聲,古時用於束衣袖的臂套

14、昔:以前

15、持:端

16、始:才

17、殊:不同

18、歎:歎息

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的翻譯 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翻譯 第2張

  《木蘭歌》譯文

木蘭抱着織機的梭子歎着氣,究竟是為了誰這麼愁苦呢?想要聽她説所憂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強顏述説:老父隸屬於兵籍,必須服兵役,但是他體力已經逐日衰減,怎麼經得起萬里征程呢,雖然有兒子但是年紀尚小(不能夠替父服役)。北地的風沙足以淹沒戰馬的馬蹄,凜冽的北風足以撕裂人的皮膚。老父本來就有病了,身體虛弱,依賴什麼來照顧自己呢?

木蘭決定替代父親去服役,餵飽了馬後著上戎裝踏上行程。換掉了華麗的閨閣衣裳,洗淨了鉛華的粧飾。縱馬趕赴軍營,豪壯地提攜着寶劍(注:干將是古劍,此處借用為寶劍。)早晨停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邊。夜晚三更突襲了燕地部族的胡虜,抓住了於滇的酋長。(注:此二句為互文)。將軍(應是木蘭)得勝榮歸,士卒返回故鄉。

父母看到木蘭歸家,高興到了極點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蘭能夠承接安慰父母,脱下戎裝整理絲簧。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卻變成了嬌美的女子的容貌。親戚們舉着酒杯來祝賀木蘭的父母,(木蘭的父母)到如今才知道生女兒原來同生兒子一樣。門外都曾是木蘭的舊部士兵,一起出生入死十幾年。本來結下了兄弟的情誼,誓死共同戰鬥終不改變。今天看到木蘭,聲音雖然相同,但容貌已經改變了。木蘭的舊部士兵驚慌地不敢上前,他們徒自歎着氣而已。世上哪有這樣的臣子,能有木蘭這樣的氣節情操,忠孝兩全,千古的英名哪裏能夠泯滅?

  《木蘭歌》賞析

代父從軍去,忠孝兩相全。千古歎巾幗,青史歌木蘭。木蘭是縱橫於整個歷史的巾幗紅顏,她替父從軍的故事千年來不知道為多少文人騷客所詠頌。韋元甫之《木蘭歌》雖不若那盛名煊赫的《木蘭辭》般精緻清麗,但也平實清新、質樸可愛,別有一番真情摯意流轉其中。

起首,以“木蘭抱杼嗟”一句起勢,既點明瞭人物情由,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復為誰”的“借問”。木蘭抱着梭子一臉愁苦的嗟歎,是為什麼呢?老父親身在兵籍卻年老力衰,弟弟尚且年幼,胡虜之地環境艱危,老父幼弟如何能承受?於是,便只有“木蘭代父去”了。交代了代父的因由之後,詩人筆鋒一轉。寫了木蘭卸去粉粧,從軍途中的艱辛與戎馬多年的鐵血。“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萬里戎機,冰霜烽火,木蘭從不曾退卻。夜襲胡虜,大破聞羌、黃沙百轉、浴血疆場,憑着自己的努力與不讓鬚眉的英勇,木蘭在軍中不斷得到擢拔,多年之後,以將軍之身,得勝還鄉。

之後、詩人又以平實卻真摯的筆墨寫了木蘭還鄉之後見父母、根戎裝、恢復嬌顏、復見袍澤之後的情景。“喜極成悲傷”一句尤妙。愛女歸來自是不勝之喜,然而想到女兒代父從軍多年,烽火硝煙,生死幾經,父母自然又慚愧又悲痛,箇中感情,委實複雜。而昔日袍澤見到女裝的木蘭之後,更是驚愕異常,但驚愕之後,卻是唏噓。末尾,詩人自然承轉,以“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一句點題,自然而然地表現了詩人對花木蘭的讚美崇慕之情。

  《木蘭歌》創作背景

木蘭歌,相傳為韋元甫得自民間。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她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説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