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秋晚的江上》原文內容

教育2.14W

秋晚的江上作者是劉大白。劉大白,原名金慶棪,後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別號白屋,浙江紹興人。與魯迅先生是同鄉好友,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史家。曾東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進思想。先後在省立諸暨中學、浙江第一師範、上海復旦大學執教數十餘年。1919年應經亨頤之聘在浙一師與陳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國語教育,被稱為“四大金剛”。後任教育部祕書、常務次長,中央政治會議祕書等職。

秋晚的江上作者是誰 《秋晚的江上》原文內容

《秋晚的江上》原文內容

歸巢的鳥兒,

儘管是倦了,

還馱着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粧成一瞬的紅顏了。

《秋晚的江上》註釋

1、斜陽:黃昏前要落山的太陽。

2、頭白:用擬人的手法,指蘆葦頂端已呈白色。

3、蘆葦:一種高大的禾草,具匍匐的根狀莖,葉寬而扁平,大型刷子狀圓錐花序,廣佈潮濕地帶,用作編制席子、簾子、格子。

4、紅顏:此處特指女人美麗的容顏。

秋晚的江上作者是誰 《秋晚的江上》原文內容 第2張

《秋晚的江上》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寫作新詩的詩人受舊詩詞的影響很大,所以那個時候的新詩都有很濃重的舊詩詞風格。除了是用白話來抒寫之外,詩的意境和表達手法,往往和舊詩詞沒有多大差別。這是當時詩歌的一大特色。劉大白也正是如此,雖想試着去寫純粹的白話詩,但這首詩在格律上還些許遵循古典詩歌原來的要求,所以還是可以看出來其受舊詩詞影響的痕跡。《秋晚的江上》便是在這種環境下創作出來的。

《秋晚的江上》賞析

“歸巢的鳥兒,儘管是倦了,還馱着斜陽回去。”倦遊的鳥兒想回巢去。這時候,天色已晚。斜陽的餘暉照在飛鳥的脊背和雙翼上,好像是把斜陽馱回巢去一樣。黃昏的景色,在詩人的筆下,帶着一股悲哀的美。“倦”、“馱”是關鍵二字。歸鳥倦了,這是詩人的想像,同時也是詩人情感的移入。鳥倦實在也是人倦。而馱字,一方面是景緻的進一步的渲染和奇麗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鳥倦的程度,因為馱是一種負荷,而馱的又正是太陽。這樣看到的就不僅僅是一種景緻,而包含詩人對生活的體驗。

“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詩人原只注意江上的飛鳥,照在飛鳥身上的夕陽。隨着飛鳥雙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陽在江面上的倒影。這夕陽的倒影好像是從鳥翅上掉下來的一樣。飛鳥本來已經倦了,但背上還馱着斜陽,並不覺得是沉重的負擔。在詩人看來,正是飛鳥馱了斜陽去點染江面。情景十分動人。第二段是第一段情景的繼續與開展。不説落日沉入江底,而説落日被鳥翅翻掉在江裏,這是極富表現力的。是極其誇張而又符合邏輯的動態描寫,與其説是鳥馱斜陽的自然延伸,不如看作是詩人想像力的深化,使夕陽沉入江心,這一瞬間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時,鳥翻雙翅,抖落斜陽,在情緒上也是一種發展,表明鳥不堪沉重的負擔,希冀於一種自由的生活。

“頭白的蘆葦,也粧成一瞬的紅顏了。”詩人把眼光從江上轉移到江邊的蘆葦。夕陽的餘暉點染了江面,也點染了蘆葦。在一瞬間,白了頭的蘆葦也變成紅顏了。從飛鳥的雙翅到江面,到蘆葦叢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紅色。構成秋天黃昏江上一個美麗的畫面。

整首詩富於舊詩詞的情調,寥寥數筆,即勾畫出一幅靜中見動、聲色俱備的美麗圖景,同時又有詩人自己的風格,就像最末兩句,通過“粧”和“紅顏”,把蘆葦人格化了,給全詩平添了一些情趣與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