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愛蓮説》原文

教育9.81K

《愛蓮説》文學體裁:説。説,是古代用以記敍、議論或説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可以説明事理,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敍事物,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種現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篇幅一般不長。跟現在的雜文大體相似。

愛蓮説是什麼文體 《愛蓮説》原文

  《愛蓮説》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説》譯文

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間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裏,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

  《愛蓮説》註釋

甚:很,十分。

説: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説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憐愛。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獨:只,僅僅。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出:長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裏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的樣子。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長枝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淨植: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裏。

亭亭:挺直的樣子。

植:豎立。

可:只能。

褻玩:靠近賞玩。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焉:句末語氣詞,這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呀’’,助詞。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着前面的名詞而變化。

噫:感歎詞,相當於現在的"唉"。

菊之愛:對於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説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鮮(xiǎn):少。

聞:聽説。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應該)。

宜:當。

眾:眾多。

愛蓮説是什麼文體 《愛蓮説》原文 第2張

  《愛蓮説》賞析

這篇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歎。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裏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裏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羣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在寫法上,《愛蓮説》具有“説”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託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説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在文章結尾,作者一歎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歎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歎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愛蓮説》創作背景

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並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説》。《愛蓮説》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一年以後,周敦頤由於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講學。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説》,一直為後來者珍視。

  《愛蓮説》作者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