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生活 > 

端午節的民俗

生活1.92W

端午節又稱龍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傳統的端午節有許多神話和傳説,其中最流行的是關於屈原的故事。端午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也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傳承的載體。那麼,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端午節有什麼民俗?下面跟隨天奇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 端午節的民俗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1、《和端午》北宋·張耒: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2、《己酉端午》元末明初·貝瓊: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3、《端午三首·其一》南宋·趙蕃:謾説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

4、《端午日》唐·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5、《端午》唐·李隆基: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羣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6、《端午即事》南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7、《端午日賜衣》唐·杜甫: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8、《乙卯重五詩》宋·陸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9、《同州端午》唐·殷堯藩: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説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10、《午日處州禁競渡》明·湯顯祖:獨寫菖蒲竹葉杯,蓮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端午節的民俗

1、賽龍舟:是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之一。相傳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這便是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賽龍舟以紀念之。

2、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黏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最早的粽子是“筒粽”,至於後來人們用蘆葉包粽子,傳説是由於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叫區曲(或謂歐回)的人夢遇一個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説: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它用蘆葦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蛟龍是怕蘆葉和五彩絲的。”自此以後,便有了角黍。

3、懸鐘馗像:鍾馗的作用類似於門神,其畫像常被用於驅鬼避邪據説,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日:“臣姓鍾名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3、掛艾葉葛蒲: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把蒿蒲、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據説用葛蒲做劍,插於門帽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葛蒲劍,瘟神歸地府”。

4、飲雄黃酒: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説法。故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於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塗於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5、佩香查:端午節小孩佩香委,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寨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 端午節的民俗 第2張

端午節會吃什麼蛋

1、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2、鹽蛋:據説,在煮粽子的鍋裏同時煮些雞蛋、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再吃蘸鹽的蛋“壓這樣就能一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可以整個夏天不頭痛。

3、蒜蛋: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説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4、白煮蛋: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媽媽、奶奶還會拿温熱的雞蛋在小孩小肚子上滾幾滾,邊做邊説“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

以上就是關於“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端午節有什麼民俗”的相關內容,感謝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