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觀書有感原文

教育2.07W

意思: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什麼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半畝方塘一鑑開”出自宋代理學家朱熹所作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全詩的意思 觀書有感原文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原文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註釋

⑴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鑑: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也有學者認為是鏡子。此指像鑑一樣可以照人。

⑵“天光”句:是説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徘徊,來回移動。

⑶渠:第三人稱代詞,它。這裏指方塘之水。那得:怎麼會。那,同“哪”。清:清澈。如許:如此,這樣。

⑷為:因為。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賞析

第一首詩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描繪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時,又藴涵了理性的東西,既寫得清新自然,又略帶禪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的“方塘”雖然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説是寫得十分生動的。

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藴涵着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裏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人並沒有説“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裏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態。

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麼這麼“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

詩人於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

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夠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麼一種細緻的情態。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半畝方塘一鑑開全詩的意思 觀書有感原文 第2張

《觀書有感二首》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何時何地,緣何而作,一直令人費解,學人言之不詳,頗多歧見。有人認為這首詩寫於鵝湖之會後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遊學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宮遊憩時觸景頓悟,有感而發作此詩。

另有人根據朱熹寫給許順之的書信《答許順之》(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朱公文文集》卷三十九)推斷這兩首詩作於南宋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居閩北崇安五夫裏。

《觀書有感二首》作者介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説解》《通書解説》《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