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凡埏泥造磚的文言文翻譯

教育2.65W

凡埏泥造磚文言文翻譯:煉泥造磚,也要挖取地下的黏土,對泥土的成色加以鑑別,黏土一般有藍、白、紅、黃幾種土色(福建和廣東多紅泥,江蘇和浙江較多一種名叫“善泥”的藍色土),以黏而不散,土質細而沒有沙的最為適宜。

先要澆水用於浸潤泥土,再趕幾頭牛去踐踏,踩成稠泥。然後把稠泥填滿木模子,用鐵線弓削平表面,脱下模子就成磚坯了。

建築各郡縣的城牆和民房的院牆所用的磚中,有“眠磚”和“側磚”兩種。眠磚是卧着鋪砌的,郡縣的城牆和有錢人家的牆壁,不惜工本,全部用眠磚一塊一塊疊砌上去。會精打細算的居民為了節省,在一層眠磚上面砌兩條側磚,中間再用泥土和沙石瓦礫之類填滿。

除了牆磚以外,還有其他的磚:鋪砌地面用的叫做方墁磚,屋椽和屋桷斜枋上用來承瓦的叫做楻板磚,砌小拱橋、拱門和墓穴用的磚叫做刀磚,或者又叫做鞠磚。刀磚用的時候要削窄一邊,緊密排列,砌成圓拱形,即便有車馬踐壓也不會損壞坍塌。

造方墁磚的方法是,將泥放進木方框中,上面鋪上一塊平板,兩個人站在平板上面踩,把泥壓實。燒成後由石匠先磨削方磚的四周而成斜面,然後就可以用來鋪砌地面。刀磚的價錢要比牆磚稍貴一些,楻板磚只值牆磚的十分之一,而方墁磚則還要比牆磚貴十倍。

磚坯做好後就可以裝窯燒製了。每裝三千斤磚要燒一個晝夜,裝六千斤則要燒上兩晝夜才能夠火候。燒磚有的用柴薪窯,有的用煤炭窯。用柴燒成的磚呈青灰色,而用煤燒成的磚呈淺白色。柴薪窯頂上偏側鑿有三個孔用來出煙,當火候已足而不需要再燒柴時,就用泥封住出煙孔,然後在窯頂澆水使磚變成青灰色。

燒磚時,如果火力缺少一成的話,磚就會沒有光澤;火力缺少三成的話,就會燒成嫩火磚,現出坯土的原色,日後經過霜雪風雨侵蝕,就會立即鬆散而重新變回泥土。如果過火一成,磚面就會出現裂紋;過火三成,磚塊就會縮小拆裂、彎曲不直而一敲就碎,如同一堆爛鐵,就不再適於砌牆了。

有些會使用材料的人把它埋在地裏做牆腳,這也還算是起到了磚的作用。燒窯時要注意從窯門往裏面觀察火候,磚坯受到高温的作用,看起來好像有點晃盪,就像金銀完全熔化時的樣子,這要靠老師傅的經驗來辨認掌握。

使磚變成青灰色的方法,是在窯頂堆砌一個平台,平台四周應該稍高一點,在上面灌水。每燒三千斤磚瓦要灌水四十擔。窯頂的水從窯壁的土層滲透下來,與窯內的火相互作用。藉助水火的配合作用,就可以形成堅實耐用的磚塊了。

煤炭窯要比柴薪窯深一倍,頂上圓拱逐漸縮小,而不用封頂。窯裏面堆放直徑約一尺五寸的煤餅,每放一層煤餅,就添放一層磚坯,最下層墊上蘆葦或者柴草以便引火燒窯。

皇宮裏所用的磚,大廠設在山東臨清縣,由工部設立主管磚塊燒製的專門機構。最初定的磚名有副磚、券磚、平身磚、望板磚、斧刃磚及方磚等名目,後來有一半左右被廢除了。要將這些磚運到京都,按規定每隻運糧船要搭運四十塊,民船可以減半。

用來砌皇宮正殿的細料方磚,是在蘇州燒成後再運到京都的。至於琉璃磚和釉料已在《瓦》那一節中詳細記述了,據説它用的是“台基廠”的柴草並在黑窯中燒製而成的。

凡埏泥造磚文言文翻譯 凡埏泥造磚的文言文翻譯

  《陶埏》賞析

該篇出自《天工開物》中篇中《陶埏》一文,《陶埏》中主要講解了磚、瓦、陶瓷的製作,該篇主要寫的就是磚的製作。《天工開物》主要根植於中國的固有文化傳統。

天工開物取自“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與當時佔正統地位的理學相異。這種異端化的思想趨勢,反映着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和時代取向。

但是,個人的思想可以有異於主流,卻不能超脱於時代。古代素以農業作為重中之重,所以宋應星的文章中也處處體現出貴五穀輕金玉的思想。

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陶埏》原文

凡埏泥造磚,亦掘地驗辨土色,或藍或白,或紅或黃(閩、廣多紅泥,藍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汲水滋土,人逐數牛錯趾,踏成稠泥,然後填滿木框之中,鐵線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牆所用者,有眠磚、側磚兩色。眠磚方長條,砌城郭與民人饒富家,不惜工費直壘而上。民居算計者,則一眠之上施側磚一路,填土礫其中以實之,蓋省嗇之義也。凡牆磚而外,甃地者名曰方墁磚。

榱桷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磚。圓鞠小橋樑與圭門與窀穸墓穴者曰刀磚,又曰鞠磚。凡刀磚削狹一偏面,相靠擠緊,上砌成圓,車馬踐壓不能損陷。

造方墁磚,泥入方框中,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轉而堅固之,燒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然後瓷地。刀磚之直視牆磚稍溢一分,楻板磚則積十以當牆磚之一,方墁磚則一以敵牆磚之十也。

凡磚成坯之後,裝入窯中,所裝百鈞則火力一晝夜,二百鈞則倍時而足。凡燒磚有柴薪窯,有煤炭窯。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凡柴薪窯巔上偏側鑿三孔以出煙,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後使水轉釉。

凡火候少一兩則釉色不光;少三兩,則名嫩火磚,本色雜現,他日經霜冒雪,則立成解散,仍還土質。火候多一兩則磚面有裂紋。多三兩則磚形縮小拆裂,屈曲不伸,擊之如碎鐵然,不適於用。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內為牆腳,則亦有磚之用也。

凡觀火候,從窯門透視內壁,土受火精,形神搖盪,若金銀熔化之極然,陶長辨之。

凡轉釉之法,窯巔作一平田樣,四圍稍弦起,灌水其上。磚瓦百鈞用水四十石。水神透入土膜之下,與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濟,其質千秋矣。若煤炭窯視柴窯深欲倍之,其上圓鞠漸小,並不封頂。其內以煤造成尺五徑闊餅,每煤一層,隔磚一層,葦薪墊地發火。

若皇居所用磚,其大者廠在臨清,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磚、券磚、平身磚、望板磚、斧刃磚、方磚之類,後革去半。運至京師,每漕舫搭四十塊,民舟半之。又細料方磚以瓷正殿者,則由蘇州造解。其琉璃磚色料已載《瓦》款。取薪台基廠,燒由黑窯雲。

  《陶埏》註釋

1、錯趾:足跡相錯。

2、算計:考慮節省工本。

3、甃(zhòu)地:以磚鋪地。

4、榱桷(cuī jué):屋頂椽子。

5、圓鞠:即今之券拱。

6、窀穸(zhūn xī):即墓穴。

7、百鈞:三十斤為一鈞。百鈞則為三千斤。

8、火足止薪之候:火候已足,停止添柴之時。

9、陶長:掌管磚窯的頭目。

10、石:十鬥一石之石。

11、其質千秋:其材質可千秋不敗。

12、臨清:在今山東。

13、革去半:裁減掉一半。

14、漕舫:運糧的漕船。下言“搭”,即搭載、捎腳。

15、造解:製造解運。

凡埏泥造磚文言文翻譯 凡埏泥造磚的文言文翻譯 第2張

  《陶埏》創作背景

1、主觀因素

宋應星出生於江西士大夫家族,有較好的學習氛圍。加上自身的勤奮好學,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激烈的科場競爭,曾留給他屢次不中的陰影。往後的仕途生涯也未達到決策圈的顯赫地位,但其對於學問的追求卻從未鬆懈。

宋應星治學旨趣最大的特色在於“新”和“異”,其最主要的治學途徑就是走出書齋,接觸社會。其遊歷考察和底層官員的仕途經歷,使之有更多的機會來了解基層羣眾生產領域的工藝流程。

2、學術背景

八股取士的確定,理學逐漸變為僵化的科舉教條,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明嘉靖以後,王陽明的心學風行大江南北,江西成為王學傳播與發展的重要陣地。有別於以性理道學為上的主流思潮,遠承陽明之學的泰州學派等有為於世、反虛務實的小眾思想在這一時期也有所發展。

泰州學派在長江中下游,尤其是長江三角洲和贛江流域等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影響較大,其創始於王艮,影響最大的是李贄,他們提出“百姓日用是道”的命題,體現了崇尚經世致用的進步思想,反映了平民、布衣等階層的要求和願望,具有反封建統治的進步意義,並逐漸成為一門顯學。明末西學東漸之風的興盛對中國傳統文化也產生了巨大反響。

3、時代背景

明代是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比較發達的階段,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中期後,部分地區,不少行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在農業中,耕地面積擴大,作物品種得到改良和增加,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都有了明顯提高。一些地區出現了專業化經營。

明代手工業種類較多,且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尤其是與國計民生關係較為密切的冶金、陶瓷、紡織等行業最為發達。棉紡織業成為主要的家庭副業,制瓷業馳名中外,冶礦業由官營向民營發展,造船業發達等。

明代商業和交通亦較發達,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一些鉅商往往致富於數千裏之外,湧現了一些有名的商幫;沿海地區商貿中心和新興市鎮進一步發展。

  《陶埏》作者介紹

宋應星,明朝著名科學家,字長庚,江西奉新縣瓦溪牌樓裏(今奉新縣宋埠公社牌樓生產隊)人。宋應星一生致力於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同時思想上的超前意識使他成為對封建主義和中世紀學術傳統持批判態度的思想家

宋應星的著作和研究領域涉及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的不同學科,而其中最傑出的作品《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