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狙公賦茅》原文

教育5.25K

朝三暮四的是説一養猴子的人原定早上給猴子四顆橡慄,晚上給三顆,但猴子不滿,遂改成早上給三顆栗子,晚上給四顆,猴子大喜的故事。朝三暮四的寓意是告訴人們,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該看到其本質。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中的《狙公賦茅》。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 《狙公賦茅》原文

  《狙公賦茅》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羣,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慾。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訓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狙公賦茅》翻譯

宋國有個好養猴子的人,愛猴子,養了許多。這個人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狙公)節省家人的口糧,(以此)滿足猴子的食慾。不久缺少糧食,要限制猴子們的食量。恐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的,先騙猴子們説:“橡子,早上三個,下午四個,夠了嗎?”猴子們都跳起來發怒。這人人不一會兒又説:“橡子,早上四個,下午三個,夠了嗎?”猴子們都趴在地上表示高興。

  《狙公賦茅》註釋

1、狙(jū)公:養猴子的老頭。

2、解:瞭解,理解,懂得。

3、狙:猴子。

4、意:心意。

5、得:懂得。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 《狙公賦茅》原文 第2張

  《狙公賦茅》賞析

狙公賦茅這個故事闡述一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一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組公好比是載眾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眾生。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矇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

  《狙公賦茅》啟示

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矇騙。後引申為反覆無常,譴責那些説話辦事不負責任的人。

  《狙公賦茅》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一約前286),戰國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一書。海內外多數學者認為,其中內篇為莊子本人著作,外、雜篇為莊子後學或道家其他派別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莊子的思想。也有學者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認為外、雜篇反映的是莊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