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生活 > 

入伏有什麼習俗

生活2.26W

入伏是中國傳統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夏天的第一個伏天。初伏期間,陽氣達到最盛,天氣酷熱難耐,人們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温。那麼,入伏後怎麼調理飲食?下面跟隨天奇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入伏後怎麼調理飲食 入伏有什麼習俗

入伏後調理飲食的方法

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再輔以適量的醋、醬、葱、姜、蒜和芥末,可促進食慾和消化外,還抑菌、降脂、調血壓。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番茄等瓜茄類果蔬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飲食還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

入伏有什麼習俗

1、頭伏吃餃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入伏這天吃餃子,是希望能平安度過夏季,祝願祈福之意。

2、頭伏蘿蔔二伏菜:從傳統意義上講,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儲存的大白菜和大蘿蔔,所以種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蘿蔔就顯得很重要。所謂的頭伏蘿蔔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後,第一個10天稱為頭伏,這個季節就要種蘿蔔了,第二個10天稱為二伏,這時就要種白菜了。

3、給牛改善飲食: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説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4、頭伏吃餛飩:上海一直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風俗,所以在毫無胃口的燥熱夏季,來一碗加花生醬、少許醬油和醋調味的冷餛飩來拌食,冰涼愜意的同時也令人食慾大增。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混沌”諧音。盤古開天,混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

5、六月六曬伏:“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温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關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裏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黴防蛀。

6、入伏吃羊肉: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説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當地人認為此法能“以熱治熱、發汗排毒”。

7、伏日吃麪:伏日吃麪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麪。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麪、炒麪。所謂炒麪是用鍋將麪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着吃。唐代醫學家蘇恭説,炒麪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8、伏天吃雞:江西、湖南人三伏天養生吃雞。民諺雲:“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燒雞時可適量加入生薑,生薑性温,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温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濕強身的作用。

入伏後怎麼調理飲食 入伏有什麼習俗 第2張

關於入伏的諺語有哪些

1、雨季造林好時機,精細認真管果園。

2、六月好下隔道雨,六月好下牛背雨。

3、伏天熱得狠,豐收才有準。

4、上晝雷,下晝雨;下晝雷,三日雨。

5、伏天牲口保好膘,秋天種麥不為難。

6、暴雨下滿灣,沖垮堤和堰。

7、大暈風伯急,小暈雨師忙。

8、谷是泥裏秀穗,麥是火裏生金。

9、先動雷聲無大雨,後動雷聲雨悽悽。

10、伏裏無雨,囤裏無米。

11、河道決口似瀑布,千人萬人難擋住。

12、東風颳得急,就要披蓑衣。

13、種豆入伏,押寶有無。

14、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15、睡了一覺,由旱變澇。

綜上所述,三伏天要注意保護好自己,避免過度勞累和暴露在高温環境中,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適度的運動,以確保身體健康和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