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生活 > 

入伏的計算方法

生活3.02W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就開始入伏。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來記載時間,天干的數字主要有甲、乙、丙、丁、戊等,而地支的數字為子、醜、寅、卯等。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交叉配合六十次,故稱一甲子。“三庚”就是遇上三個“庚”字,到第三個庚日就入伏,也就是初伏。

入伏怎麼算出來的 入伏的計算方法

入伏怎麼算出來的

入伏意思是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曆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這裏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入伏怎麼算出來的 入伏的計算方法 第2張

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簡單來説,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標籤:計算方法 入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