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教育 >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的翻譯

教育2.46W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翻譯: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該句出自《莊暴見孟子》。《莊暴見孟子》是《孟子》中的經典段落,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下》,內容以莊暴和孟子的對話為形式,闡述孟子想要告訴君主仁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翻譯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的翻譯

《莊暴見孟子》原文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莊暴見孟子》註釋

1、莊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莊子。

2、見(xiàn)於王:被齊王召見或朝見齊王。

3、樂(yuè):《説文》:“五聲八音總名。”《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禮記·樂記》:“先王之所以飾喜也”“天地之和”“德之華也”。可見,古代的樂是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樂是道德感情的心聲,也是迴歸天地萬物和諧境界的途徑。

4、庶幾:差不多。這裏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朱熹《集註》雲:“近辭也,言近於。”

5、變乎色:改變了臉色。色:臉色。朱熹《集註》雲:“變色者,慚其好之不正也。”趙注則説是宣王惱怒莊暴把他“好樂”的事告訴孟子。

6、直:不過、僅僅。

7、獨樂樂:獨自欣賞音樂的快樂。前一個“樂(yuè )”名詞作動詞,欣賞音樂;後一個“樂(lè)”作動詞用,快樂。

8、鼓:演奏

9、鐘鼓之聲,管籥(yuè)之音:這裏泛指音樂。管,籥,兩種管樂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後者似是排簫的前身。

10、舉:皆、都。

11、疾首蹙頞(cù è):形容心裏非常怨恨和討厭。疾首,頭痛。蹙頞,皺眉頭。頞,鼻樑。

12、極:《説文》:“棟也。”《通訓定聲》按:在屋之正中至高處。引申為極致,極端。

13、田獵:在野外打獵。在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項帶有軍事訓練性質的活動。由於它要發動百姓驅趕野獸,各級地方官員都要準備物資和親自參與,所以古人主張應該在農閒時候有節制地舉行,以免擾亂正常的生產秩序。

14、羽旄:古代軍旗的一種,用野雞毛,犛牛尾裝飾旗杆。旄,犛牛尾。

《莊暴見孟子》譯文

莊暴進見孟子,説:“我被大王召見,大王告訴我(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接着問道:“喜好音樂怎麼樣啊?”孟子説,“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幾天後,孟子在覲見齊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子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齊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説:“我並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説,“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齊王説:“能讓我知道是什麼道理嗎?”

孟子説:“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齊王説:“不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説:“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齊王説:“不如與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請讓我給大王講講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説:‘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麼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儀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説:‘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麼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孟子説:“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説:‘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麼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旗幟,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説:‘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麼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成就王業,統一天下。”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翻譯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的翻譯 第2張

《莊暴見孟子》賞析

孟子長於言辭,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強的説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於鼓動性,對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文章由敍入議,先通過莊暴和孟子的問答引出話題:“好樂何如”,然後敍述孟子如何就這個話題因勢利導地勸説齊王要“與民同樂”。文章圍繞着“音樂”這一話題,闡明不“與民同樂”就會失去民心,而“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統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本文就君王“獨樂樂”還是“與人樂樂”的問題反覆論證,闡明瞭要取得天下就必須得民心,“與民同樂”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善於抓住齊王心理,逐步將對方的思想引上自己鋪設的軌道,使本文獨具特色,顯示了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

在論證過程中,突出地運用了對比法,孟子為齊威王形象地描繪出“與民同樂”和“不與民同樂”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把抽象的道理鮮明具體地呈現於齊王面前,產生了不容辯駁的邏輯力量。

《莊暴見孟子》創作背景

《莊暴見孟子》出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説諸侯等內容。

《莊暴見孟子》作者介紹

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説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