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生活 > 

入春入夏入秋入冬的標準

生活3.26W

導語:地球上的四季是會發生變化,這會影響很多事物的變化,如温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作物的生長變化、太陽高度的變化等等。最近小編有些朋友想來學習一下,入春入夏入秋入冬時間是什麼時候?入春入夏入秋入冬的標準是什麼?大家看完就懂了。

入春入夏入秋入冬時間

入春入夏入秋入冬時間 入春入夏入秋入冬的標準
入夏

入春時間是3月,入夏時間是5月,入秋時間是8-10月,入冬時間是11月。

從氣象上來講,我國各地入春、入夏、入秋、入冬的時間是不同的。一般由南到北,入春、入夏時間會越來越晚,而入秋、入冬時間會越來越早。

就拿入春時間來説,最早入春時間是在我國華南地區,最晚入春時間是東北和一些高海拔地區。

我國入春標準

在氣象意義上,入春標準是連續5天日均氣温超過10℃。一般來説,當日平均氣温穩定回升到10℃以上後,大多數農作物將生長旺盛,大地呈現出一派花紅柳綠的春天景象。為便於應用,就以5天日平均氣温在10℃以上作為進入春天的指標。

從氣候學上來説,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按氣候標準,我國東北、西北地區清明節氣入春,華北地區春分節氣入春,長江中下游地區驚蟄前後入春,西南地區雨水節氣入春,只有在華南地區,立春節氣可以作為春天的開始。

關於入夏時間的界定:

入夏標準

天文上以立夏為標準。 氣候上以該年第一次出現連續5天日平均氣温都在22度以上(含22度)(注意是連續5天的平均氣温,更不是任意5天的),則這5天的第一天作為該地夏天的開始。

7月底以前即使氣温再有在22度以下的日子,哪怕連續5天以上,也照樣算夏天,7月以後第一次出現連續5天日平均氣温都跌破22度,第一天就入秋,該年夏季結束。

順便説一下,入春,入冬標準是10度,算法與入夏,入秋類似。入春必須一月以後,以前不算。

入春入夏入秋入冬時間 入春入夏入秋入冬的標準 第2張

入秋

關於入秋標準

據天象變化劃分:

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鬥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作為秋季的起始,至“立冬”前結束,其起始與結束,是天體運行的結果。《曆書》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進入秋季意味着降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

根據氣温變化劃分:

近代學者張寶堃提出的新分季標準,以候平均温度(連續5天氣温的平均)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穩定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間為春季與秋季。

現在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温變化來劃分,採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温”劃分,按候平均氣温法,日平均氣温連續五天介於10℃-22℃之間算是進入秋季。

我國氣象入冬的標準

氣象學上規定,連續5天日平均氣温低於10℃,就算進入冬天,第1天即為入冬之日。

所以也就是説當連續5天氣温都在10℃以下時,那麼第一天就是入冬。也就是説,例如11月1日到11月5日這5天氣温都在10℃以下,那麼11月1日起就是入冬了。

入春入夏入秋入冬時間 入春入夏入秋入冬的標準 第3張

入冬

四季養生注意點:

1、春季乍暖還寒,氣候多變,要保暖防寒,不使陽氣受遏。“春捂秋凍”就是順應氣候的養生保健經驗。因為春季氣候變化無常,忽冷忽熱,加上人們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謝功能較弱,不能迅速調節體温,如果衣着單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中老年人,更應注意防寒保暖,以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病的發生。

2、夏季雖然氣温較高,但仍要顧護人體的陽氣。亦即常説的“春夏養陽”。陽氣是人的動力,隨季節和日月的交替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夏季陽氣旺盛且常浮躍於外,反易被外邪折傷,如大汗則亡陽。換言之,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宜進行大量運動, 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

3、秋季,是養生的最佳時節,宜吃蔬菜。蔬菜不僅養生,還輔助治療一些疾病。入秋季後,天氣乾燥。容易出現陰虛肺燥的情況,胃腸蠕動緩慢的人很易發生便祕。因此,大家平時應多吃滋陰潤燥、補脾健胃的食品。

4、冬季,氣候寒冷,陰盛陽衰。人體受寒冷氣温的影響,各項生理功能和食慾等均會發生變化。因此,合理地調整飲食,保證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充足,對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順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