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吧

位置:首頁 > 旅行 > 

瀾滄江徑流特徵有哪些

旅行10K

瀾滄江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東北部,流經西藏、雲南兩省區,出中國國境後被稱為湄公河,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於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是東南亞最大的國際河流。那麼瀾滄江徑流特徵有哪些呢?

瀾滄江徑流特徵有哪些

1、河流補給:在河流補給的動態特徵方面,瀾滄江上游地區屬地下水一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高原面上有寒凍風化層和較厚的草甸層,滲透作用強,冰雪融水多滲入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補給河流,春季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秋、冬則以雨水和地下水補給為主,兩者約各佔年河川徑流量的50%。河川徑流年際變化緩和,年內變化與氣温變化有較好的一致性,如河流最高水位的7月、8月,也是該區高温、多雨時段。瀾滄江中游雨水補給成分逐漸增大,河川徑流屬雨水一地下水混合補給類型。但因兩岸山地海拔5500~6000米,有終年積雪,兩岸短小的支流仍屬冰雪融水補給類型。瀾滄江下游流域主要為亞熱帶、熱帶氣候,雨水補給居主導地位,愈向下遊,徑流年內分配愈集中,秋季徑流較春季多。

2、徑流時間變化:舊州水文站以上地區,受冰雪融水補給作用,河川徑流年內變化相對和緩,枯季(11~次年4月)年徑流總量的比例小於20%。舊州站到金邊區間的廣大流域區,河川徑流年內變化主要受西南季風降雨控制。年內、年際非均勻變化明顯,且支流大於幹流。在金邊以下區間,因受洞裏薩湖的枯季調節和潮汐影響,河川徑流年內、年際變化相對和緩。在越南三角洲地區,9月河川徑流量較3月季風降水開始前約增大30倍。河川徑流的豐水期、枯水期變化特徵是:瀾滄江流域的舊州站以上的地區,流域狹長,水面積小,彙集水量少,徑流年際變化主要受上游來水影響,其豐水、枯水出現的年份大多數也是同期的;舊州站以下,隨支流增多,彙集水量增大,下墊面的氣候條件差異性大,其豐、枯水年出現的年份有所不同。下湄公河流域,豐水年徑流量為平水年的110%稍多,而枯水年則尚不及平水年的90%。豐、平、枯水年的分佈情況在萬象大約是25%、50%、25%,在桔井為20%、60%、20%。

3、徑流空間分佈:河川徑流的空間分佈除受降水這一主導因素影響外,還與下墊面自然地理要素和人類活動因素等密切相關。因此,其空間非均勻變化較時程分配複雜多樣。總的分佈規律是:流域單位面積擁有水量下游大於上游,左岸(迎風坡)大於右岸(背風坡);高山峽谷區的谷地屬少水區;呵叻高原是最突出的少水區,也是全流域單位面積產水量最小區。桑河流域是最大豐水區,也是全流域單位面積產水量最大區。

4、流域徑流分佈:六個流域國對湄公河水量貢獻大小排序是:老撾、柬埔寨、泰國、中國、越南、緬甸。按一級支流劃分,最大來水區是桑河流域,佔總徑流量4750億立方米的16.7%。以流域總面積81萬平方公里計算,平均徑流模數為58.64萬立方米/平方公里。按一級支流流域統計,全流域最大單位面積產水量是南屯河,為172.6萬立方米/平方公里,最小是蒙河,為23.89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前者為後者的7.2倍,均出現在下湄公河中游地區。在瀾滄江流域,最大值在門巴羅河,為63.02萬立方米/平方公里,最小值在色曲河,為24.07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前者為後者的2.63倍。反映了全流域河川徑流的沿程變化和各區間的增量變化。

以上就是對於瀾滄江徑流特徵有哪些的相關內容。